《2017年莆田盖房子为何陷入"冰火两重天"?政策、土地与民生的博弈》
2017年,莆田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令人费解的"冰火两重天"态势:湄洲湾北岸高端楼盘以每平米2.8万-3.5万元的价格刷新纪录,吸引全国投资客争抢;城厢区老旧社区改造项目却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工,数万居民面临"有房无居"困境,这场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背后,折射出福建省民营经济重镇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深层挑战。
经济引擎的"双刃剑"效应 作为全国鞋业出口重镇(年产值超800亿元),莆田民营经济在2017年贡献了全市76%的GDP,但过度依赖制造业的特性,导致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呈现特殊规律:当鞋企订单充足时,企业家将闲置厂房改造成员工宿舍;订单下滑时,则转向房地产开发以获取现金流,这种"实业反哺地产"的模式,使得2017年第二季度土地出让金同比激增230%,但同期民间投资增速却下滑5.2个百分点。
政策红利的"错配困境" 在"房子是用来住的"政策导向下,2017年莆田出台"限购+限售"组合拳:非本地户籍购房需连续缴纳社保2年,二手房交易税费提高至6%,但政策执行出现明显偏差:政策前6个月,高端住宅销售占比达58%,而保障性住房审批周期长达18个月,这种"高端紧缩、低端缺位"的调控,直接导致2017年末全市空置率同比上升3.7个百分点,其中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区空置率高达42%。
土地市场的"价格魔咒" 受制于耕地保护红线(全市耕地面积仅占18.7%),2017年土地供应量同比缩减15%,但核心区地块楼面价却突破万元大关,仙游县核心地块出现"1.2万元/㎡起拍,3.8万元/㎡成交"的异常现象,最终由某民营地产企业以"文旅综合体"概念高价竞得,这种"价高者得"的市场规则,使得2017年全市土地溢价率高达127%,远超厦门(58%)和福州(42%)。
民生诉求的"平衡术" 面对"有产者狂欢"与"无房者焦虑"的撕裂,莆田市启动"百日攻坚"行动:一方面成立由鞋业协会牵头的"企业住房联盟",以低于市场价30%的价格向员工分配保障房;对城厢区12个"半拉子"工程实施政府回购,通过货币化安置化解债务危机,但数据显示,政策惠及人群仅占应覆盖群体的38%,且主要集中在年营收5000万以上的企业主群体。
未来发展的"破局之路" 面对2017年的市场乱象,莆田市在2018年实施"三改联动"战略:将旧改、危房改造与产业升级结合,启动"白楼变黑楼"计划(改造低矮厂房);设立200亿元规模的房地产纾困基金,要求新开发项目配建不低于20%的保障性住房;同时将鞋业产业带向湄洲湾北岸转移,腾挪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建设人才公寓,这种"去地产化"的转型思路,为2019年全市房价涨幅控制在4.3%的同时,保障房供应量增长65%。
2017年的莆田盖房潮,本质是民营经济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阵痛缩影,当"造鞋"与"盖楼"形成非理性耦合,当政策善意遭遇执行偏差,当土地红利透支未来空间,这座城市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从"野蛮生长"到"规范发展"的艰难转身,这场盖房子引发的蝴蝶效应,或许能为其他民营经济强市提供珍贵的镜鉴。
(数据来源:莆田市统计局2018年统计公报、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土地出让公告、中国指数研究院市场报告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