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都四环楼盘为何热度骤降?刚需与改善型买家集体陷入选择困境》
市场数据背后的隐忧 2023年成都四环内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滑27%,均价从2021年的2.8万/㎡跌至2.2万/㎡,这种"量价齐跌"现象在成都楼市史上较为罕见,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近半年新盘去化周期已延长至18个月,远超行业健康水平(12个月)。
城市规划的蝴蝶效应
环线稀释效应:成都四环形成于2010年,作为当时城市"金腰带",现已被5-6环不断蚕食,天府大道、锦城大道等主干道延伸导致沿线价值外溢,如天府三街(三环)与天府五街(五环)价差缩小至0.5万/㎡。
交通瓶颈显现:四环沿线跨江大桥(锦江、金马)日均车流量突破10万辆,早晚高峰拥堵指数达3.8(1为畅通),地铁18号线(2023年开通)未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,沿线楼盘空置率反升。
产品迭代与需求错配
改善型需求转移:三环内老破小改造项目(如攀成钢片区)均价达3.5万/㎡,吸引原计划购买四环楼盘的改善型买家,某TOP10房企数据显示,其四环项目90㎡以下户型去化率不足40%。
刚需客群困境:新开通的地铁17号线(2022年)沿线楼盘(如龙潭立交板块)以8000㎡户型为主,价格较四环内低30%,分流大量刚需客户,四环内中小户型库存占比达65%,但配套成熟度不及新兴板块。
政策调控的传导滞后 成都"房住不炒"政策自2021年实施后,四环内项目仍延续2019年定价体系,某新盘因备案价高于周边项目15%,单月去化率暴跌至8%,相比之下,双流、龙泉等外围区域凭借限购松绑,价格倒挂现象频现。
未来趋势研判
空间重构:天府中央商务区(天府大道北段)建设带动北三环北改,预计2025年形成新价值极点,四环沿线老旧楼盘将加速改造,如东郊记忆片区TOD项目规划已出方案。
产品升级:头部房企开始布局四环内稀缺产品,如中海在科华南路推出200㎡以下小户型(总价800万级),万科在火车南站TOD打造15万㎡商业综合体。
【购房建议】
(数据来源:成都住建局2023年统计公报、中原地产成都研究院、克而瑞成都市场月报)
【延伸思考】 当城市环线突破物理限制,四环是否已成为成都楼市的"伪核心"?随着天府国际生物城、中国西部(成都)科学城等新增长极崛起,未来成都的"环线价值"是否会被重新定义?或许答案就藏在2024年即将出台的《国土成都市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)》中。
